對激光粒度儀“先入為準”的誤區(qū):人們在潛意識中總認為先接受的東西就是正確的。
粒度測量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碳酸鈣的雙90中的粒度指標,即小于2µm的顆粒要多于90%。實際上這一指標是針對沉降儀來說的。
在正常條件下(合適的遮光比,不加人為的坐標移動),激光粒度儀測的結果肯定比這個結果要粗,即達不到90%,這時用戶就會說激光粒度儀不準。
實際上2µm附近或以下的顆粒由于受布郎運動影響,用沉降法測量時下沉的平均速度比Stokes公式預言的速度要低,因此測量結果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沉降結果。
要說不“準”,應該是原來的“90”不準(即測試條件偏離了Stokes原理要求的條件),正確結果本該小于“90”。
大粒測量:在有的行業(yè)(例如磨料),很關心大粒。經常問:你的儀器能否測大粒,或者說“某某”儀器能測量大粒。實際上大粒是測不到的,任何一個樣品的粒度分布都是有一定的寬度的。即小顆粒、中顆粒、大顆粒按一定的比例(概率)分布著。
按照概率論,再大的顆粒都可能存在,只是出現的概率極低而已。所以理論上的大粒是無限大。
要想測到某一產品的大粒,就要把粉體產品的顆粒都拿來測才能辦到。否則,因為大粒出現的概率近乎零,只測少量的樣品是不可能有代表性的。因此可以說,大粒的提法本身就不科學。
大粒事實上是不能測量的。你如果想表達粉體產品的粒徑上限。
不過應該清楚下標越大,測量值的可靠性也越差,誤差越大。如果大粒需要特別關注,應該通過生產工藝控制。